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發布 遊戲憑啥成為最“輕鬆”的一個行業?

  我國首部專門性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綜合立法終於來了!上月底發布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旨在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為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該條例將於明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遊俠網1

  “在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建設法治方面我們國家一直在不斷地進行推動,《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在世界範圍內具有領先性。”中國政法大學未成年人事務治理與法理研究基地執行副主任苑寧寧表示。

  漸趨完備的制度體系正為未成年人設置起“防護網”。那麼,如何讓這張防護網發揮最大效用呢?需要明確的是,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匯聚各方合力,家庭、社會、企業缺一不可。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責任人,首先就要做好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第一道防線”,引導孩子正確使用網絡,避免孩子接觸危害或者可能影響其身心健康的網絡信息。

  平台責任方面,“一方面,互聯網平台應做好自律,主動加強防沉迷機制,嚴格打擊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內容和行為。”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王貞會表示,“另一方面,互聯網平台還應充分發揮對未成年人數字成長的賦能作用,讓數字技術助力未成年人的健康發展。”

  《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的發布也意味着,從此以後,社交、短視頻等未成年人聚集的行業都將被納入更加嚴格的監管之中。遊戲行業反倒是條例發布之後,最為“輕鬆”的一個行業。這多虧了兩年前發布的“史上最嚴防沉迷新規”足夠嚴格、足夠見效。

  《2022中國遊戲產業未成年保護進展報告》稱未成年人沉迷遊戲問題基本解決:新規作用下,每周遊戲時間在3小時以內的未成年人(包含已不玩遊戲的未成年人)佔比增長至75%以上。

  今年7月,中國音數協第一副理事長兼遊戲工委主任委員張毅君在China Joy“遊戲再認知論壇”上表示,“防沉迷新規”發布后,我國遊戲行業積極貫徹落實,未成年人保護意識普遍提高,已整體構建起目前全球最為先進高效的防沉迷系統。

  遊戲行業過去的先行經驗,更是為《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苑寧寧指出,此次立法過程中在未保法基礎上實現了突破,“但這些東西不是憑空而來的,一些頭部企業做了很多探索。”

  騰訊作為遊戲行業的領頭羊,就長期走在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深水區”,用實踐和創新為行業提供參考。

  早在2017年,騰訊就率先構建了“事前-事中-事後”涵蓋未成年人遊戲行為的健康防護方案。當年2月推出的騰訊“成長守護”,是國內首個面向未成年人健康遊戲的系統解決方案,至今已服務全中國7000多萬家長和青少年用戶。

  2018年中開始,騰訊在1.0的基礎上重點推進強化全部用戶實名驗證,針對不同年齡對象進行差異限制。

  2020年,騰訊針對孩子冒用家長身份信息繞過防沉迷監管的問題,擴大人臉識別等技術的應用範圍,對疑似未成年人的用戶進行甄別,從而對其遊戲時長和消費進行限制。這是國內遊戲廠商首次將人臉識別應用到未成年人身份核驗中。

  在多年的未成年人保護工作中,騰訊愈發清晰地認識到,單純的“堵”無法解決問題,引導未成年人正確使用網絡,同時讓未成年人發現屏幕之外的更廣闊的世界,才是“正解”。為此,騰訊在2023年2月宣布升級未保4.0階段,在技術嚴管的基礎上,超越“限制主義”,通過“智體雙百”等方式探索落地更具建設性的未成年人保護解決方案。

  其中“智體雙百”計劃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既考慮了青少年網絡發展權的訴求,又考慮了青少年身體健康的基本保障,為遊戲行業和整個網絡生態提供了領先樣板,為城鄉學校提供了有益的課程,實現主動引導建立並擴展了“內容池”等健康、有趣、優質的內容。

遊俠網2

  截至今年8月該項目已累計落地共71個未來教室和未來運動場,覆蓋全國17個省、直轄市及自治區,累積開課超6萬節,超260萬人次師生參與。

  與此同時,互聯網上的風險也是無處不在的,網絡欺凌、隔空猥褻、網絡色情……都在危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平台更應該加強涉未成年人信息算法推薦限制、風險賬號提示等安全措施力度和效果。

  北京理工大學智能科技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互聯網協會法律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網絡與信息法學會理事王磊稱,只有企業主動承擔才能推動保護水平的提高。如“騰訊衛士”小程序舉報頁引導用戶填寫受害人年齡、受害情況,便於評估舉報處置措施和刑事案件打擊條件。針對未成年人舉報,設立專人專班,7X24小時在線審核涉未舉報工單。

  2023年已經接近尾聲,一場席捲全行業的未成年人保護浪潮即將到來,各家企業是否已經做足了準備?這個問題值得全行業自省。而騰訊的這份“滿分作業”確實值得一抄。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